2019年12月17日 星期二

金融企業為加強內控、釐清爭議,得在必要範圍內,就專員公務用電話內容錄音,但須留意已採取適當安全措施

本案件原告主張其本係任職被告催收法務專員,嗣轉任債務管理處,但被告在並未事先告知的情況下對業務電話設定錄音,不法侵害原告隱私權。被告則主張原告任職被告多年,對於營業用電話有錄音應該知情,且被告進行錄音室為了業務需求而有正當理由,符合法令規定。

法院審理後認為:
首先,每個人之聲紋並不相同,電話錄音所記錄、留存之聲音,乃個人之生理特徵,屬於得以直接或間接識別個人之資料,故為個資法第2條第1款規範之「個人資料」,其蒐集、處理和利用須符合個資法的規定。

其次,根據個資法第19條,在「與當事人有契約或類似契約之關係,且已採取適當之安全措施」的情形下,非公務機關得依個資法蒐集或處理個人資料。原告屬於被告的員工,兩者存在雇用關係;而被告對於原告的業務電話進行錄音存檔,是考量原告的業務性質,可能會與債務人有直接電話聯繫,為了加強內控、釐清爭議,才對原告的業務電話錄音,符合「金融服務業依法令規定及金融監理需要,所為之蒐集處理及利用」、「金融爭議處理」等特定目的,與蒐集的行為有合理關聯,且並未逾越必要範圍。此外,被告確實已採取相關安全措施,包含對於原告業務電話的錄音,僅有特定管理人員有權限聽取,其他無關人員並無管道可取得或散布。

另外,雖然原則上蒐集資料時應盡個資法第8條第1項規定之告知義務,但依照個資法第9條,在於非公務機關已符合個資法第19條規定收集非當事人提供的個人資料時,仍可補為告知,或於首次利用時併同告知(個資法第9條第3項規定參照)。被告對該錄音並無進行利用,原告應不能直接主張被告未盡告知義務就錄音即當然違法;原告雖已經調離原來催收債務的職位,但原告任職催收業務時本來就知道被告對於業務電話有錄音,且原告調職後的業務(債管處),與原先業務(債務催收)並非全然無關,過去經辦的催收債務人確實仍有可能持續與原告直接接觸,被告出於內控、避免爭議的目的進行錄音,又無其他損害原告權益的情形,應屬合法。

基於上述理由,法院認為被告對原告的業務電話錄音,應不具違反性,故不須對原告負損害賠償責任。

(臺灣高等法院 108 年上易字第 1012 號民事判決)
https://law.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id=TPHV,108%2c%e4%b8%8a%e6%98%93%2c102%2c20190604%2c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Under Armour prevailed in opposition for its “UA” logo before Taiwan’s IP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4, sportwear brand Under Armour Inc. (“Under Armour”) successfully convinced Taiwan’s IP Office (“TIPO”) that trademark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