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7日 星期六

法院製作判決書仍含個資不宜隨意利用


法院製作的判決書內容雖然可在司法院網站檢索取得,但法院製作的判決書仍可能內含有個人資料,不得隨意提供給第三人閱覽或利用,以免觸法。


原告前因刑事詐欺犯罪,經刑事庭為科刑以及緩刑之宣告,判決已確定。但被告嗣後陸續將系爭刑事判決影本(影印自法院製發之判決正本,而非經由網路公開之網頁資料),提供予多名業主觀覽轉拍,同時對該等業主宣稱原告有前科。原告因而主張被告的行為違反個人資料保護法(下稱個資法)第6 條、第41條等規定,侵害原告之名譽權及隱私權。



被告雖抗辯系爭刑事判決既經依法公開,任何人均可經由司法網路檢索取得,是其原非個資法所稱不得蒐集、處理或利用之個人資料。但法院認為:



系爭刑事判決影本首頁記載之「原告姓名、出生年月日、國民身分證統一編號以及住址」,乃個資法第2 條第1 款所稱之「個人資料」無疑;而法院製作之裁判書固應依法公開(法院組織法第83條規定參看),惟裁判書有關於當事人「個人資料」之記載,仍係憲法肯認應予保障之資訊隱私權(或稱資訊自決權),為期衡平「人民知的權利」與「個人資訊隱私權」之衝突,法院公開裁判書乃特以「限制(遮隱)當事人出生年月日、國民身分證統一編號以及住址等個人資料」之方式為之,而業經法院「限制(遮隱)之當事人個人資料」,當然並「非」法院已公開或應公開之資訊,不應任憑第三人隨意利用。



因此,被告謬指系爭刑事判決既經依法公開,任何人均可經由司法網路檢索並取得該等資訊,而可認原告個人資料已「非」個資法所稱不得蒐集、處理或利用之個人資料云云,顯係無視法院限制(遮隱)當事人個人資料,而已就人民資訊隱私權儘可能給予充分保障之事實,俱非可取。



依上可知,與司法院網站可查得之判決全文不同,法院所製作的判決書中,尚包含國民身分證統一編號以及住址等個人資料,若要利用法院判決的資訊,還是以司法院網站已可公開的內容為妥,而不宜直接使用法院製作的判決書。

臺灣基隆地方法院108年度基簡字第967號基隆簡易庭民事判決
https://law.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id=KLDV,108%2c%e5%9f%ba%e7%b0%a1%2c967%2c20191120%2c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Under Armour prevailed in opposition for its “UA” logo before Taiwan’s IP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4, sportwear brand Under Armour Inc. (“Under Armour”) successfully convinced Taiwan’s IP Office (“TIPO”) that trademark n...